通过现已解决的措施,SMA管理委员会正在展示其对德国作为商业地点的承诺,首席执行官Jrgen Reinert在今天的声明中表示。
SMA也表示,它仍有机会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其开发和生产能力。Reinert继续说道,这些措施旨在通过关注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外包和自动化活动以及重组结构来降低SMA的固定成本并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在总部的能力。
不仅如此,SMA还表示将撤离中国,并将其中国资产出售给当地管理层。当时,它没有透露任何具体细节。9月,总部位于德国的太阳能制造商SMA宣布了重组措施并降低了2018年的预测。不幸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劳动力减少约425个全职职位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中国的生产能力约为6 GW。
中国的市场低迷,导致巨大的产能过剩。据SMA发言人透露,公司将很快将其三个生产,开发和采购资产出售给当地管理层,但拒绝透露销售价格。如果只寄希望于海外市场规模,显然是不足的,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过去三年国内市场规模的作用,才使得成本加速下降。
那么二选一问题来了:是希望较大幅度的补贴下降,收获相对可观的市场规模,还是希望稳健的补贴强度,相应收紧市场规模?如果由你来决策政策制定,该怎么抉择?为方便大家思考,我们设定一个假设情况:如果把年新增光伏补贴强度控制在50-70亿元;整体考虑扶贫项目、领跑者、分布式光伏、户用光伏等不同项目类型的综合度电补贴强度范围为0.1-0.15元/度;不考虑资源分布,仅按照1100小时平均等效发电小时,粗略测算2019年对应我国光伏装机规模是63-30GW。当然,如果把非技术成本砍掉一半,这个时间会缩短。2014-2016年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分别为2.05GW、1.39GW、4.34GW,而到了2017年,分布式新增装机达到了19GW(含部分扶贫),2018年前三季度约为17.14GW(含扶贫)。此外,还有消纳、并网、土地税费、地方对政策执行情况等很多问题现状,在新政制定时需要考虑,行业讨论已经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不考虑光伏扶贫项目要求变化及补贴政策,在成本大幅下降、国补和地补政策效应叠加的背景下,分布式项目收益率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规模增长速度惊人。我们先看几个现状:现状一:光伏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和可再生能源附加征收不足,导致补贴资金缺口明显
现状三:回顾过去几年光伏发电的成本下降历程,足够的市场规模让光伏组件、逆变器等关键设备制造成本和光伏系统投资成本的大幅下降成为可能。按乐观估计,到2020年底,除户用光伏外的光伏发电成本才能降到同火电同价。(组件端2015-2017年平均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4.5%,68.7%,71.2%,对这一观点感兴趣的可以去深度思考一下)现状四:过去三年,在国内和海外市场的双重作用下,国内光伏制造业各个产业环节的产能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这里再次鄙视单纯的诟病光伏产能过剩的错误言论。
光伏政策很难定,因为有太多的制约因素。更何况一直以来全球光伏市场需求是增长的,企业扩产高效的产能,一定程度上也是必然的。我们首先声明一点,该文件的照片是假的,里面的内容也完全失实。话说回来,一张莫名的照片就搞得大家很激动,说明我们对明年的政策真的很期待。
这不,有人随意就捏造了一张疑似明年光伏电价政策的照片,搞得微信群中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我们先看几个现状:现状一:光伏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和可再生能源附加征收不足,导致补贴资金缺口明显。
不考虑光伏扶贫项目要求变化及补贴政策,在成本大幅下降、国补和地补政策效应叠加的背景下,分布式项目收益率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规模增长速度惊人。如果只寄希望于海外市场规模,显然是不足的,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过去三年国内市场规模的作用,才使得成本加速下降。
当然,如果把非技术成本砍掉一半,这个时间会缩短。即便531新政后,2018年7-10月仍然有一定规模的自发自用无补贴的项目并网,相信也有一定规模的这类项目在观望新的补贴政策。此外,还有消纳、并网、土地税费、地方对政策执行情况等很多问题现状,在新政制定时需要考虑,行业讨论已经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假设2019年海外市场规模是60-70GW,很多企业家、专家认为国内市场需要维持40-50GW的规模。新的电价政策和市场规模政策若达到促进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就需要考虑最终政策效果会不会催生新的一轮扩产潮。那么二选一问题来了:是希望较大幅度的补贴下降,收获相对可观的市场规模,还是希望稳健的补贴强度,相应收紧市场规模?如果由你来决策政策制定,该怎么抉择?为方便大家思考,我们设定一个假设情况:如果把年新增光伏补贴强度控制在50-70亿元;整体考虑扶贫项目、领跑者、分布式光伏、户用光伏等不同项目类型的综合度电补贴强度范围为0.1-0.15元/度;不考虑资源分布,仅按照1100小时平均等效发电小时,粗略测算2019年对应我国光伏装机规模是63-30GW。
此外,我们也应该看到近几年分布式光伏的发展情况。又到了12月,又赶上了北京天气历史同期的极值,又是光伏人翘首以盼明年政策动向的日子。
不难理解,企业只有维持足够的产能利用率,足够的出货量,才能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才能维持研发和技改支出。2014-2016年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分别为2.05GW、1.39GW、4.34GW,而到了2017年,分布式新增装机达到了19GW(含部分扶贫),2018年前三季度约为17.14GW(含扶贫)。
仅以过去三年为例,我国光伏发电每瓦投资成本下降了20%以上。当然,新政毕竟也不能让企业过分的乐观、盲目的乐观。
截止至2017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拖欠累计达到1127亿元,其中光伏发电补贴缺口约455亿元。也就是说,在现在的成本下降速度的情况下,如果维持绝大部分光伏发电项目的经济性,暂时还不能完全不给补贴,完全实现去补贴化至少还需要至少2年。那么,维持多少国内市场规模,才能使制造业保持合理的产能利用率。这个数值在2018年底将会达到多少呢?已纳入目录的约50GW,2018年这部分缺口累计将达到700亿元,未纳入目录的(包含2018年并网)约120GW,补贴缺口将达到多少?(请自己脑补吧)现状二:目前光伏发电成本还做不到发电侧平价上网。
综合考虑上文提及的几个因素,在补贴退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既要保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又要避免资金不足的窟窿失控,非常考验我们的智慧,也需要大家的共识,毕竟有舍才有得。理由是:光伏制造业投资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即新投产的产能、新改造的产线设备,技术水平和成本优势非常明显;企业并不傻,企业近几年的扩产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目标;而且供大于求的市场竞争环境,能够促进落后产能淘汰,激发企业做技术研发和改造,降低生产成本。
事实上,政策制定者也在密集地研究明年光伏政策到底怎么走,作为光伏从业者同政策者沟通的重要桥梁,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一直在与管理层密切沟通,积极反映我们的建议和诉求其中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牵头搭建阳光贷项目管理和监测平台,对项目实施评估验收出具评估报告和后期监管,上海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管理中心与贷款银行联合承担风险的损失分担型项目贷款融资业务。
因此,在重点发展分布式光伏的大背景下,户用光伏项目若可在未来获得相关政策的支持,如给予户用光伏项目更多的规模指标或保持其补贴水平,自发自用、余量上网模式下的户用分布式毫无疑问将是未来的发展重点。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及考核办法》(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强制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引导新能源行业进入新时代,同时明确各省新能源消纳最低配额指标,确保行业发展底线,新增可再生能源消纳要求确保未来三年装机空间。
如此,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根据不同地方政府的支持政策进行差异化授信机制的探索,助力光伏产业的发展。阳光贷结合了中长期项目贷款、担保基金担保、未来收益权质押等多种金融产品的特点和要求,市场需求多,可操作性强,目前首笔阳光贷项目融资贷款已在兴业银行上海分行成功落地,可供其他地方政府学习与借鉴。我们认为,参照浙江运作模式,地方政府可根据自身地方资源状况出台相应的地方补贴政策。明确可获得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补助的屋顶分布式光伏,在未获得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补助之前,由浙江省电力公司继续给予垫付等细则,表明了地方政府支持光伏行业的力度和决心。
据测算,5-31时已明确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缺口已超1200亿元。一石激起千层浪被称为史上最严光伏新政的出台导致了整个光伏行业的加速洗牌,行业内有人称5-31新政为光伏产业的去杠杆过程。
新政明确以下几点:(1)暂不安排2018年普通光伏电站建设规模,在国家未下发文件启动普通电站建设规模前,各地不得以任何形式安排需国家补贴的普通电站建设;(2)2018年安排10GW左右支持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3)从5月31日起,新投运的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每千瓦时下调0.05元;(4)未纳入国家认可规模管理范围的项目,由地方依法予以支持。(二)户用分布式光伏地域延伸性与投资性强近日,国家能源局的专业人士表示,国家层面认可户用光伏指标单独管理,和工商业分布式区分开,并将进一步引导和支持户用分布式光伏的有序发展。
光伏领域中,通威、隆基、正泰、特变电工等龙头企业董事长参加会议并坦陈行业面临的困难。例如第三期基地里最低电价是青海格尔木的光伏领跑基地,电价为0.31元/每千瓦时,比当地的煤电标杆电价还要低4.5%,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重点将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平价上网之路已触手可及。